9月7日下午,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前夕,磐谷動力在寫字樓會議廳舉辦了以“爭做職場四有好老師”為主題的內訓師座談會,會上總結了內訓課堂開辦一年的成果,同時擘畫了新的一年奮進的方向。
▲座談會現場
交流互鑒
清晨草木凝露,秋風涼意漸顯,在白露時節,我們走過孟秋迎來仲秋,詩人元稹說白露時節: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秋風送爽谷滿倉,是辛勤培育后收獲滿滿的季節,教師亦如時節這般,三尺講臺成青藍相繼,杏壇論道育桃李芬芳。9月7日下午,為慶祝即將到來的教師節,同時結合磐谷動力內部培訓課程開展一年來取得的經驗成果,我們在會議廳舉行了隆重的內訓教師座談會,40位內訓師與會。
會上我們回顧了一年以來由不同部門主辦的共計數十場內訓課程,內訓師們各抒己見,分享這一年以來的經驗,又提出了下一步內訓師隊伍建設建議。大家從公司的師徒傳統談到身教言傳,從青藍相繼談到新時期跨部門培養綜合型人才。這是對磐谷學堂學員的傳道授業解惑,亦是對內訓師自己身心的歷練,這就是我們創立磐谷知行學堂之初所希望達到的成人達己。
▲廖華建 物料部資深倉管員
廖華建:我帶的徒弟比我大十二歲,也能尊稱我一聲師傅,我想這是很難得的,聞道有先后,無論你帶的徒弟年歲大小都要積極溝通交流,放下做師傅的架子,不同年代的人思想碰撞總能產生新的火花。
▲鐘建標 生產部高級裝配技師
鐘建標:我從十余年前進工廠由劉斌、李方桂等第一代磐谷工匠帶著,到如今我也帶著徒弟,給他們做培訓,感謝我的領路人,這份傳承精神我也將傳遞給我的徒弟,并叮囑他們一直傳承下去。
▲熊永楷 資深工程師
熊永楷:身教勝于言傳,我很高興看到第一代師傅帶的徒弟成為老師,同時也誡勉大家,要將工作中觀察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講出來,不斷學習總結,也是積淀自己的知識,我在曲軸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沉淀源于在多年工作中的有心觀察,相信多年以后各位師傅也是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物。
▲夏衛國 物料部部長
夏衛國:我看到最近看到工廠有很多身著實習工服的員工跟著師傅學習,這是工廠的新鮮血液,也印證著時代的變遷,過去進工廠有師傅帶都是非常榮幸的事,現在帶徒弟應該是件榮幸的事,至少證明你在這一崗位上是做出了成績的,希望大家用好這份資源,開發心中的無盡寶藏。
▲孟慶龍(右) 生產部高級裝配技師
孟慶龍:《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尤記得當年李方桂師傅對我們的悉心教導,一個簡單的故障排除他不僅教我們排除方法還談到如何發現問題,師恩難忘,今天我坐在這里感謝我的師傅們,良師亦是益友,我一直警醒自己也這樣為我的徒弟引路。
▲李方桂 生產部高級裝配主管
李方桂:在內訓學習中,徒弟學習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工種一個工位,要讓他們有序流動起來,跨部門工作內容的學習能增進學員的綜合技能與工作協同能力。
▲朱愛紅 生產部副部長
朱愛紅:我們部門的內訓不僅組織有本部門資深師傅,同時將我們工作上下游的研發與物料等部門相關人員邀請進來共同培訓,各師傅的秉性與技能各不一樣,可以用人所長,實現課堂開展效果最大化,當然相關課程開展后,在工藝規范與生產質量等方面確有顯著提升。
▲彭剛 研發部H系列技術主管工程師
彭剛:內訓課堂的開展可以朝著專業化精細化更加深入發展,目前基于部門的課程開展較多,針對每個工種的培訓內容可以深入拓展一下,基于崗位的技能的做好向做到優秀繼續深入。
▲李朝蓬 市場部市場服務主管
李朝蓬:駐外服務培訓第一期圓滿落幕,從組織這一周的課程的經驗來看,我們可以做一些公司通用的紙質教材,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何斌 市場部高級發動機培訓師
何斌:新員工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在專業技能方面可能像一張白紙,這時候公司在給各位員工選師傅或者參加集中內訓之前,可以組織一個通識教育,對工廠各個環節以及工廠產品各部件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這是后期內訓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
▲張華明 生產部高級測試主管
張華明:過去我們內部培訓針對的徒弟多是有一年左右工作經驗的,現如今我們引進的新人很多是高校的畢業生,我認為內訓從輪崗和認識各種工裝等是很有必要的,輪崗可以讓他們充分了解工作最終選擇自己的興趣點,分配崗位不如讓他們自己選擇,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發展定位
▲袁興江部長主持座談會
會上,行政人力資源部長袁興江對內訓師這一年付出的辛勤努力與收獲的豐碩成果表示肯定,并表示內訓師是磐谷知行學堂辦學成效的重要基礎,內訓師是文化與技能的傳播者,是廣大同事的引路人。習總書記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今天我們以此為發展定位,希望大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經驗優勢,為公司人才培養建言獻策、出心出力。
殷切冀望
▲李玉望總裁談《從人工成本到心力資源》
李玉望總裁做總結強調,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內訓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內訓師隊伍建設作為從人工成本到心力資源開發、開展知識管理、建設組織能力的重要抓手去推動,切實發揮內訓師“傳、幫、帶”作用。同時也提出幾點冀望,一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質,時刻想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當以德立身”,我們學習四部曲的“心-道-德-事”四個層面修養,以此勉勵自己。二是注重學習能力建設,善于從實踐中學習總結,加強知識管理,充實自己才能不斷給學員耳目一新的課程。三是要提升教學質量,腹有詩書也要能說會道,內訓師要敢于嘗試新方法、新技術,更好的演繹課程,育桃李芬芳。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者念吾師,學員們也必將感懷師恩。
董事長寄語
董事長溫國生在談到內訓師及師徒傳承寄語:
家有萬金,不如一技在身。磐谷動力員工在本公司或本行業工作過20年及以上的員工占了約1/3,在本公司工作10-19年的占了約1/3,低于10年工齡的占了約1/3。
發動機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經驗和技術的積累,即使是一樣的零件,由不同經驗的技師來裝配,出來的發動機質量水平也是有差異的,因為在發動機的裝配過程中,有非常多關鍵的細節需要控制,產生的偏差就會導致質量的漂移。發動機組裝的每個節點都必須要有經驗豐富的師傅來進行質量的控制。
奔馳AMG系列的車輛,發動機都是由2位有多年發動機組裝經驗的師傅采用手工方式來完成,而不是由傳統的流水線裝配而成。因為一臺發動機有幾千個甚至上萬個零件組裝而成,零件都是有尺寸公差的,即使公差是在尺寸標準范圍之內,但不同的尺寸公差,裝配出來的手感是不一樣。這種手感是無法通過自動生產線的傳感器測量出來,只能通過裝配技師的經驗來做對比判斷,沒有很多年的經驗積累是無法達成。就像兩臺同型號的發動機,有經驗的師傅可以通過發動機運行聲音,就可以分辨出哪一臺發動機的性能更好一些。
在德國、瑞典、瑞士和日本,都有很多技術非常好的老師傅在從事機械行業,很多人都是家族傳承做了好幾代人。荷蘭的ASML光刻機里面的光學鏡頭由德國的一家供應商提供,這些鏡頭最后的工序都是依靠人工打磨,全世界能夠做這道工序的人不超過5個,他們都是家族傳承了上百年,而且要達到這個技術水平還需要一個人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積累。
“師傅”這個名稱聽起來好像有些土,但卻是一個行業的技術精髓,沒有師傅們的薪火相傳,就沒有一個企業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長城雖然很長,但正是每一塊磚頭的堆砌,才會有萬里長城的宏偉和壯觀。中國制造業要能夠真正強大,需要無數魯班的技術和經驗傳承。
擘畫未來
磐谷動力共計40位內訓師,規劃今年開設三十門主題課程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內容涵蓋機械原理、裝配工藝、辦公軟件、管理體系等,學員共計千余人次,未來將加強內訓師動態管理,充分調動大家積極性,實現內訓師培養的良性循環。下一步磐谷動力將建立內訓師制度體系,加強內訓師隊伍開發,促進內訓師課程開發、授課技能培訓等。
一個有希望的企業不能沒有老師傅,一個有前途的組織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將充分吸納內訓師們的建議,深入推進內訓課程精細化與交叉縱深發展,將寶貴的人力資源發揮好,將學習型企業的平臺利用好,共創磐谷新高峰。
磐谷動力恭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